• <menu id="oc2cu"><menu id="oc2cu"></menu></menu>
    <xmp id="oc2cu">
  • 稅史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一品創客 > 稅收普法 > 稅史文化 > 正文

    稅收故事

    作者:小創 來源:稅收普法教育基地展廳 日期:2018/2/22 11:36:00 人氣:



    干練的財稅專家-況鐘

    況鐘(公元1381-1442),字伯律,號龍岡,又號如愚,江西靖安(今江西靖安縣)人。他勤于學習,思辨機智卻屢試不中,后經人介紹在靖安縣做了管理禮儀和祭祀的小吏。在為官的生涯中,他剛正廉潔,治稅有方,孜孜愛民,贏得了“況青天”的美譽。著名昆曲《十五貫》里那個善于斷案,替民洗冤的知府就是況鐘。

      史書對況鐘的評價普遍很高,《明史•況鐘傳》記載他“剛正廉潔,前后守蘇者莫能及!泵鞔枷爰依钯椩凇独m藏書》中說況鐘“……廉潔之操,一塵不滓!苯鷼v史學家吳晗著文稱況鐘“清正廉潔,……興利除害,扶持良善!眹鉂h學家編寫的《劍橋中國明代史》,對況鐘的評價是“干練的行政官和財政專家”。

      宣德五年(1430),蘇州等地的知府官有了缺編,朝廷決定派廉潔干練的官員前往,以求加強統治,清查賦稅,增加收入。當時,蘇州百姓負擔很重,而且政治環境惡劣,官吏貪污成風,賦稅奇重,人民難以忍受,大量逃亡,致使欠繳的稅糧越積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委派況鐘去蘇州任知府之職。況鐘治理蘇州,可謂受命于危難之時。

      初到蘇州,他遍查民情,深入了解情況后搞清楚了人民逃亡,糧食減產,賦稅欠繳的根本原因。蘇州地區的賦稅歷來較高,主要原因是土地有民田與官田之分,官田又有古額官田與抄沒官田兩種。官田賦稅高于民田,抄沒官田又高于古額官田。到了明洪武時期,不僅官田數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官田賦額更高。據萬歷《明會典》記載,“洪武初,令官田起科每畝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畝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每畝八升五合五勺,……抄沒官田每畝一斗二升!彼泄偬锒际亲饨o農民耕種的,賦稅都需人民承擔,因此稅負奇重。洪武以后,官田數量極大地超過了民田,據顧炎武統計,宣德年間,民田生產的糧食只占1/15,官田是民田的14(《日知錄》卷十)。明朝當時全年的田賦收入約3 000萬石,其中浙江一省大概要征收275萬石,約占全國的1/10;而蘇州17縣竟高達281萬石,超過了浙江66縣的稅額之和。蘇州共墾田96 506頃,占全國墾田總數的1.1%,而繳納的稅糧卻占全國的9.5%,由此可見蘇州人民的負擔之重,不逃亡就會被困死。

      況鐘提議將官田比照民田起科,這是改革性的建議,戶部卻說況鐘“欲變亂(洪武)成法,請(皇帝)罪之”。雖然宣德帝表示支持,但阻礙仍多。況鐘深為蘇州人民的處境不安,多次提出官田減租和蠲免欠糧的具體方案,均被戶部阻撓。況鐘堅持為民請愿,不斷上奏,一直拖到宣德七年(1432)三月,才得以批準,減去官田租糧72.16萬石,荒田租糧15萬石,連同其他減免,蘇州人民每年減輕了162.29萬石的負擔,尤其還把這一項“永為定制”。由于官田田租減輕了,加上水利條件也得到了改善,過去逃亡的鄉民紛紛返回家園,蘇州因賦稅公平出現了勤懇勞作,穩定繁榮的社會局面。

      況鐘做的另外一件大事,是清理漕運中的混亂現象。所謂“漕運”,就是把江南地區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到北京,供應皇室、官僚以及士兵食用。因此,漕運是否能及時供應,大運河交通是否暢通就成為朝廷關注的一件大事。但是,偏偏漕運管理混亂不堪,糧長“大斗進小斗出”;沒有固定儲糧場所;沒有收運記錄等弊端,助漲了貪污之風。正是由于管理不清,官吏們才有機可乘,徇私舞弊,貪污成風,敲詐成性,更增加了人民的痛苦。況鐘深知農民是餓著肚子種田,凍著身子織布,辛辛苦苦勞作一年,到頭來的收入還不夠繳稅。掌握這一情況后,他提出的改革方案是由巡撫周忱申請工部頒發“鐵斛”,建立標準量器;在各縣設立“水次倉”,建立“綱運簿”,分別填寫夏糧、秋糧、加耗等明細收支單據;設立“加耗折征例”,明確加耗標準。這些措施得到了朝廷批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又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另外,漕運官每年指派蘇州運輸漕糧的民船多達500艘,這是一項極其苛重的負擔,況鐘奏請后全部免除了。經過努力,蘇州人民沉重的賦稅負擔逐漸有所減輕,生活狀況慢慢有了好轉。

      宣德六年(1431),況鐘繼母病逝,按慣例要丁憂離任。3700多名蘇州郡民聯名向朝廷申請讓況鐘奪情留任。正統四年(1439),況鐘任滿候升,又有郡民18 000人聯名要求他留任。朝廷知道他深得民望,以三品職升按察史署知府事。正統七年(1442)夏,況鐘積勞成疾,于十二月病逝于蘇州任上,終年62歲。中國歷史上,如此深得民心的官員,況鐘大概是唯一的。

    他的主要貢獻,是對一系列經濟和財稅制度的改革,推動了蘇州區域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正是由于這些改革,才得以扭轉明代初期以來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經濟萎靡不振的局面,因次,《劍橋中國明代史》把他列入了“改革家”的行列。

     

     

    劉晏:改鹽政增稅源

    唐中期杰出的經濟學家、理財家劉晏,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吟詩作對,樣樣了得,被譽為“神童”。10歲時,唐玄宗“封禪”泰山,因獻《東封書》,受到唐玄宗的召見,被授予秘書省正字官職。童蒙讀物《三字經》稱頌道:“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卑阉袨閷W習的榜樣。

      “神童”長大后如何

      劉晏謙虛謹慎,一路走來,終成大器。官至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領度支、鹽鐵、轉運、鑄錢、租庸使。管理財政工作達幾十年,政績顯著。為安史之亂后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史有“唐中僨而振,晏有勞焉”的評價。

      唐代有鹽池十八處,鹽井六百四十口。從玄宗天寶年間到肅宗至德年間,鹽價是每斗十錢。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國家實行新的鹽法,在產鹽區設置監院管理鹽務,對制鹽專業戶免除一般雜役;實行食鹽國家專賣制度,對偷盜鹽的依法論處。此法雖然增加了財政收入,但導致食鹽價格大幅上漲,每斗需一百一十錢。

      安史之亂后,國家財政吃緊。時任鹽鐵使的劉晏認為,對百姓急需的物品征稅,就能夠滿足國家的開支。于是上書奏陳鹽法和確定鹽價高低的辦法。一是精簡鹽務機構,裁撤冗員。鹽官多則騷擾多,于是在產鹽鄉就舊監設鹽吏。主要保留了漣水、湖州、越州、杭州四處鹽場和嘉興等十監,同時自淮以北設揚州等巡院十三處,打擊私鹽販子。二是打破食鹽專賣制。改官收、官運、官銷為官收、商運、商銷。生產的食鹽由鹽官統一收購,然后賣給鹽商,同時收取鹽稅,任其轉賣各地。三是設立常平鹽。在江表、嶺南離產鹽處較遠的地區,設有常平鹽,每當商人運不來鹽時,就減價賣給百姓,用以平抑鹽價。四是取消各地私自加征的鹽稅,商人船只過境禁止征稅。

    劉晏剛上任時,每年鹽利收入才40萬緡,到大歷末年(公元779年),已達600多萬緡,占了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

     

     

    兩稅法”與呂衡州清查“隱戶”

    呂溫 (772-811),字叔和,一字化光,因官終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剌史,所以世稱呂衡州。與呂溫同時代的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等人,都曾給他以極高的評價,因他既是唐代中期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又是一位得到百姓愛戴的地方官員。

      擔任衡州刺史期間,呂溫大力推行壓抑地方豪強兼并,調整租稅、勞役負擔,獎勵農桑,救濟窮苦等措施。當時,由于安史之亂的影響,導致土地兼并的日益加劇,失地農民逃亡的現象愈加嚴重,均田制處于崩潰的邊緣,唐朝原本的租庸調難以推行下去。呂溫就曾經奏稱:“二十馀年都不定戶,存亡孰察,貧富不均!睘榱朔定財政,緩和階級矛盾,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楊炎向唐德宗建議,以戶稅和地稅為主,統一各項稅收,實施“兩稅法”,就是:1.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徭、雜稅,但保留丁額。2.不分主戶(當地土著戶)、客戶(外來戶),一律以當時居住地為準登入戶籍,交納戶稅。3.不再按丁征稅,改為按資產和田畝征稅。根據資產定出戶等,按戶等征收戶稅,定稅計錢,折錢納物,即以錢計算稅額,折合成實物交納;根據田畝數量征收地稅,地稅以大歷十四年(779)的墾田數字為準,交納谷物。4.沒有固定住處的行商也要納稅。稅額初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兩次征收,夏稅要在六月交完,秋稅要在十一月交完。

      為了更好地實施“兩稅法”,戶籍成為戶稅最重要的依據。呂溫到任后查找舊案,走訪百姓,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一舉查出逃避賦役的“隱戶”(亦稱逃戶,這些隱戶沒有向官府輸稅,卻要向主戶繳租,向官吏行賄)萬余戶,幾乎和在籍戶相當。他憤慨奸吏壓榨隱戶的遭遇,請示朝廷不增加“疲民”的賦額,在奏疏中說:“當州舊額戶一萬八千四百七,除貧窮死絕老幼單孤不支濟等外,堪差科戶八千二百五十七。臣到后,審定賦稅,次檢責出,所由隱藏不輸稅戶一萬六千七。伏緣圣恩,擢授大郡,令撫傷殘。臣不敢因循,設法固定,獲隱戶約萬余。州縣雖不征科,所由已私自率斂。與其潛資于奸吏,豈若均助于疲民。臣請作此方圓,以救凋瘵。庶得下免偏枯,上不缺供!鄙想酚兴靖端,照準,民賴以安(見《歷代寓湘人物傳略》)。

      呂溫恪盡職守,政績頗著,上下煥然一新,百姓愛戴如父母。但他的身體一直多病,英年早逝,道、衡二州的百姓不飲酒,棄娛樂,一起齊集了他的靈前哀哭,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竇鞏等中唐才子名士都賦詩表示哀悼,可謂盛況空前。柳宗元與他是中表之親,感情一向很好,寫有《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

      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今文字傳青簡,不使功名上景鐘。

      三畝空留懸磬室,九原猶寄若堂封。

      遙想荊州人物論,幾回中夜惜元龍。

      在以呂溫為代表的官吏的努力下,兩稅法的推行鞏固和加強了唐王朝的封建政權,恢復了因安史之亂被打亂的經濟,消除了財政混亂。從歷史意義來看,兩稅法的推行改變了過去的征稅標準,實現了“以人丁為本”到“以資產為本”的轉變, 不管土戶、客戶、隱戶,只要略有資產,就一律得納稅,極大地擴大了納稅面,多少改變了貧富稅負不均的現象,調動了農民從事勞動生產的積極性。把各種雜徭,雜稅合并,建立了統一的稅制,減少了納稅項目,在一定時期內,既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同時,兩稅法實施了“量出制入”的財政原則,以及集中納稅時間,方便農民交納賦稅。兩稅法中的某些思想影響著中國賦稅體制的發展,對于現在的我們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管仲治稅:以“輕重之術”屈人之兵

    通過“輕重之術”,齊國利用市場供求和價格規律,對內調控經濟,對外開展貿易,從國外獲取大量物資。齊國的稱雄幾乎很少使用當時流行的兵車戰、步兵戰和騎兵戰等戰爭方式,而是更多地運用設計巧妙的財稅手段,走出了一條“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崛起之路。

      為了增強齊國的經濟實力,管仲向齊桓公獻上計謀“官山!,即百姓在國家的監管下,從事鹽、鐵的生產,最后由國家統一收購、統一銷售,進行鹽、鐵專賣!肮偕胶!闭叩膶嵤,迅速為齊國帶來了財富,成為國家籌集財稅收入的主要手段。那么,僅憑“官山!,齊國就具備爭雄天下的經濟實力了嗎

      說實在的,還真不行。這是因為,齊國此時的發展成就,是相對于齊桓公繼位時的亂象而言的。齊國國力還遠遠達不到富甲天下的地步。因此,正當齊桓公還在為“官山!彼@得的財富欣喜時,管仲卻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提出了他聚集財富的四字真經??“通貨積財”。

      以“通貨積財”獲取核心商業信息

       什么是“通貨積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通過對外開放,擴大貿易,積累經濟財富。管仲為何要在這個時候提出“通貨積財”的政策呢其實,管仲提出“通貨”,不僅僅是為了繁榮國內市場,更是為了吸引天下更多的商人。而吸引商人又來做什么管仲自有他的長遠打算。這長遠打算咱們暫且不表,先來看看管仲是如何“通貨”的。

      為了將齊國打造成天下貿易中心,管仲再次采取屢試不爽的稅收手段。一是實行低零稅率。他把齊國的市場稅率降為2%,關卡稅稅率降為1%,甚至在一段時期實施了零關卡稅;二是在商品的流通環節不重復征稅。也就是說,如果對外國客商收了過路費,就不收交易稅,收了交易稅,就不收過路費,如果車里空空如也,則什么都不收。這一下,齊國成了當時有名的“國際低稅免稅貿易區”。

      此外,為了吸引外國客商,管仲還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性的服務措施:為外商整修道路,建造驛站;設專門的官員負責外商的吃、穿、住、行一條龍的服務,凡是不按照規定提供服務的官員,將受到懲處。

      管仲還將外商的貿易量與服務的檔次聯系起來。齊國明文規定,“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什么意思呢就是對拉一車貨到齊國的外商免費提供飲食;拉三車貨的再免費提供馬料;拉五車貨的再免費安排五名仆人。這一下,齊國不僅成了“國際低稅免稅貿易區”,還擁有別國無法比擬的優惠配套政策,于是“天下商賈歸齊若流水”。

      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大了,齊國疏財好客的美名也遠播天下,齊桓公那是相當滿意,不過這好名聲的代價著實有點大!年底一盤點國家財政開支,用于招待外國客商的費用,居然占了總開支的2/3。一時間,輿論嘩然,人們紛紛指責管仲,耗費巨資搞“面子工程”;更有甚者,有人認為管仲被外商收買了。

      齊桓公坐不住了,忙召來管仲問話:“相國!搞對外開放可以,但國家花了這么多錢,值不值呀”管仲卻不慌不忙地回答:“君上,眼下咱們花的都是小錢,賺大錢的機會馬上就要來了!只要能吸引了天下商人,咱們的‘通貨積財’就成功了一大半!”

      前面提到,管仲“通貨”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吸引商人,那么管仲吸引商人究竟有什么用呢管仲早年經商,深知這樣一個道理,想要賺錢,商業信息尤為重要。而他之所以不惜重金搞“通貨”,正是為了掌握各國的商業信息,進而達到“積財”的目的,F在齊國成了“國際貿易中心”,天下貨物都在齊國流通,其中不乏糧食等戰略物資,管仲正是通過商人掌握了各國商品的多少、價格的高低等核心商業信息。

      原來這才是管仲的長遠打算。他向齊桓公解釋道:“您不是一直想爭雄天下嗎如今我讓您不費一兵一卒,就運用這些商業信息打貿易戰,最終幫您實現爭雄天下的愿望!比绾螌崿F呢管仲要采取“輕重之術”。那么什么又是“輕重之術”呢

      以“輕重之術”不戰而屈人之兵

      管仲給齊桓公解釋,“輕重之術”就是國家利用市場供求和價格規律,對內調控經濟運行,對外開展商業競爭。舉例來說,當齊國市面上的布匹供不應求,價格飛漲時,國家就拋售儲備,平抑物價;相反,當布匹供大于求,大幅貶值時,就動用國家財政大量購買,以“輕重之術”保證齊國經濟的平穩運行。這是對內調控經濟運行。而在對外貿易中,就是通過操控國際市場價格,控制主要商品的流通,運用“輕重之術”低買高賣,通過貿易戰的方式打擊敵國經濟,攫取敵國物資,取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要想真正操控市場上主要流通商品的價格并非易事。

      齊國產鹽、產鐵,對鹽鐵搞價格壟斷自然容易,但有些物資,并非你齊國特有,又怎么壟斷這些東西的價格呢說到這里,咱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輕重之術”的經典案例??“魯綈之謀”。

      當時,齊國和魯、梁兩國毗鄰,軍事沖突不斷,齊桓公視其為心腹大患,“欲下魯梁”。管仲適時地獻上了“魯綈之謀”。

      魯國和梁國的老百姓平?椊,綈是一種絲線做“經”,棉線做“緯”的紡織品。管仲先是勸齊桓公穿綈料衣服,并下令大臣都穿綈料衣服。一時上行下效,身著綈衣在齊國蔚然成風,這樣一來,齊國的綈價大漲。

      這時管仲特意對盛產綈的魯、梁兩國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一千匹綈,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一萬匹,給金三千斤。這在當時可是天價啊。消息一出,兩國的老百姓都把綈販到齊國賣高價,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在巨大利潤的引誘下,兩國國君就要求百姓全民織綈。

      一年后,魯、梁的老百姓幾乎全部出動,忙著織綈運綈,幾乎無人耕田種地。管仲見時機成熟,便讓齊桓公改穿帛做的衣服。于是,綈衣便成了“過時”的服裝,無人購買。與此同時,管仲關閉了和魯、梁兩國的貿易往來。

      這一下,魯、梁兩國的綈布賣不出去,大量積壓。兩國國君忙命令百姓停止織綈去種田。但此時,兩國農業荒廢已久,糧食儲備本就不足,而糧食又不能短時間內生產出來,很快就鬧起了饑荒,兩國不得已都只能向齊國進口糧食。

      齊國抓住時機,以百倍于國內價格??每石一千錢,向魯、梁兩國售糧,不僅收回了前期高價進口綈布的投入,還大賺了一筆。而魯、梁的百姓買不起糧,十分之六都投奔了齊國。三年后,魯梁兩國國君不得不請服于齊。

      此后,在管仲的主導下,齊國還利用類似的戰略,運用“糧食+絲綢”的辦法,降服了趙國;運用“糧食+生鹿”的辦法,打擊了楚國;運用“糧食+武器”的辦法,干掉了衡山國。

      今天,我們用現代經濟稅收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管仲治稅理財的這套“組合拳”。首先,管仲寓稅于價,通過征收“間接稅”,化解社會矛盾,滋養民生,并保護了國家經濟。后來,管仲運用“官山!焙汀拜p重之術”,壟斷市場,使齊國在春秋時期沒有反壟斷法的“國際市場”無往而不利。這套組合拳暗含了現代經濟稅收的先進理論,多管齊下,齊國哪有不富強的道理!

      管仲的治稅理財,使齊國積累了富甲天下的財富。齊桓公依靠雄厚的財力,即位7年就開始稱雄。即位35年,齊桓公會盟天下諸侯,實現大業,齊國成為春秋第一強國。

      回顧齊國的稱雄之路,幾乎很少使用當時流行的兵車戰、步兵戰、騎兵戰等戰爭方式,而是更多地運用設計巧妙的財稅手段,走出了一條“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的大國崛起之路,這不僅為后世王朝的強盛和復興提供了借鑒,而且對現今我國和平發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也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jjzz国产在线观看
  • <menu id="oc2cu"><menu id="oc2cu"></menu></menu>
    <xmp id="oc2cu">